「梁国秘史」

第二章 周人与戎人拉锯战(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周朝建立后,周人与戎人之间就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

公元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公元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高官治市西南);公元前1052年,攻邘(今沁阳市);公元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在周人兴起时,仍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姜姓部落在文化上与周人还有一些差别,在周原先周文化中发现了一些带羌戎文化特点的墓葬,大概就是姜姓部落的遗存。“姜”即“羌”,姜为周之舅族,周人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称的氏羌之中。当周人已农业化并且日益壮大兴起时,强调自己是黄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时“自窜于戎狄之间”的一支夏人。《说文解字》说:“戎,兵也”,兵即武器;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周人大概由“兵”、“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一方面表示敌忾,同时也将他自身及舅族与氏羌人区别开来。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伐。周文王继位后,为商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羑里,后来获赦释放,纣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于是伐犬戎、密须。

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羌”或“氐羌”则在商代已作为族称,而且羌还用作对西方各族的通称。氏羌西戎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在甲骨文字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民国初年以来,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已指出:“羌者,姜也。”“地望从人为羌字,女子从女为姜字”,“姜之与羌,其字出于同源,盖彼族以羊为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姜姓各部落,奉伯夷、四岳为祖神。“伯夷之称四岳与太岳者,盖又因伯夷本为西羌及姜姓民族之岳神耳。”姜姓在西周为舅族之显姓,有申、吕、齐、许等诸侯,其中尤以齐与申,为周所倚重。姜姓诸侯为华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直到春秋,仍有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我诸戎四岳之裔胄也。”即使姬姓,也有骊戎和狐戎,他们与晋通婚,受到了“同姓为婚”的指责。氐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到商代他们的苗裔多已与商人融合,有些则在商人眼中仍是羌人。晋南、陕西乃至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及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发展而来的,陇山以西,甘青及今宁夏南部,四川西北部,继仰韶文化发展的为马家窑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3300—前2050年,基本上与黄河中游及古黄河下游的河南、晋南、陕西、冀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平行发展。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炎黄与两吴两大系统各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时期,形成以黄帝、尧、舜、禹为代表的王朝前古国共主“禅让”的时代。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都比较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些适于农耕发展的河谷地带,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当时人的生活遗留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养畜业和渔猎经济也占较大的比重,阶级分化已经出现。继齐家文化发展的黄河上游青铜文化,陇山以西至甘南洮河流域有寺洼文化,仍以农业为主;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分布的卡约文化,则已发展为以游牧为按照传统的观点,羌人似乎从起源时代起就是游牧族群。同时传统的看法,认为原始社会各部落的经济发展,都是由采集、狩猎、游牧,再发展为农业的。

确定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他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武王灭商以后,为表示对商的敌忾,称之为“戎殷”或“戎衣”。

商及周初的鬼部落,与媿、隗等姓相通,是汉代隶定时写为鬼,鬼方即畏方,是一个分布很广的部落。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了两只铸造有西周早期金文的青铜鼎:一只叫大盂鼎,另一只叫小盂鼎。这两只鼎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根据鼎上的铭文记载,《大盂鼎》铸造于“唯王廿又三祀”;《小盂鼎》铸造于“唯王廿又五祀。”看上去前后相差两年时间。在三年时间内周康王连续两次为大臣盂赐鼎似乎不太合乎情理。但是,位于康王后的昭王在位19年;位于康王后的成王在位22年。如果我们否认两只盂鼎的时间间隔是两年的话。第二种可能性是《小盂鼎》产生于周穆王(昭王之后)廿五年。

大盂鼎的发现地址有两种说法,一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另一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李村。陕西岐山有一处赫赫有名的周原,是周室的发源地。相传周室先祖为后稷,周室世居于豳地,到了古公亶父一代时,由于受到戎狄的威胁,举族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原,见这里水源丰足土地肥沃,便就此扎根,筑城开荒,繁衍后代,发展农业,使周族渐渐昌盛起来。直至文王武王父子联合周围小国伐商定鼎天下,这才离开了岐山周原这块宝地,建都丰镐。眉县李村也是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地,在这里出土的盝驹尊也是西周青铜器中的精品。盂是一种商周时期的祭祀方式。但是如果仅仅只有大盂鼎铭文,那就是一个孤证。幸好一同出土的还有小盂鼎。《小盂鼎》记载了一场征鬼方胜利后的祭祀。虽然鼎已经失踪,但是铭文拓片还在,其铭文如下:

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酒。明。王各周庙。邦宾。延邦宾尊其旅服。东向。盂以多旗佩。鬼方子入三门。告曰:王令盂。以伐鬼方。馘。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又二馘。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乎蔑我征。执酋一人。获馘二百卅七馘。俘人囗囗囗囗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辆。王若曰:。盂。拜稽首。以酋进。即大廷。王令荣讯酋。荣即酋讯厥故。伯鬼獯。鬼獯虘以新从。成。折酋于。王呼费伯。令盂。以人馘入门。献西旅。入燎周庙。盂。以入三门。即立中廷北向。盂。告。费伯即位。费伯于明伯、继伯、伯。告成。盂。与诸侯、眔侯、甸、男从盂。征既咸。宾即位。赞宾。王呼赞。盂。以进宾。大采。三周入服酒。王各庙。祝延邦宾。丕祼。用牲禘周王、武王、成王。卜有臧。王祼。祼述。赞邦宾。王呼令盂。以区入。凡区以品。雩。若翌日乙酉。三事入服酒。王各庙。赞王邦宾。诞王令赏盂、弓一、矢百、画皋一、贝冑一、金毌一、戈二、矢八。用作伯宝尊彝。唯王廿(或作:卅)又五祀。

大盂鼎铭文记载的盂祭过程和小盂鼎基本一样。在多次出现“命女盂”以后。最后以“雩”结束整个祭祀。《小盂鼎》记述了盂在受爵以后两年,即康王二十五年,以两次对鬼方战争的胜利告捷献俘于周庙而受庆赏的史实。其第一次仅俘虏即达“万三千八百十一人”,“执兽三人”,第二次又“执兽一人”。此外,还掠夺了大量牲畜财物。此铭残泐过甚,难以通读,但从可辨识的俘获数字看,已表明战争规模之大,周对他征伐不遗余力,也可见鬼方当是一个人众较多的强敌。铭文还记述了鬼方酋长回答讯问为何反叛时说,他们因为周之伯首先进犯,才“从商”反叛的。《诗经·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大戴礼记》“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战国七雄楚国的祖先有来自鬼方的血统。

西戎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周与外戎的斗争也就始终没有停止过。

公元前1353-前1325年,周部落酋长古公姬亶父,自豳邑(今陕西彬县)迁岐邑(今陕西岐山)。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

公元前1291年,殷二十三任帝子武丁亲率军攻鬼(今山西中部)、方(今山西吕梁山以西),三年而后征服。周部落酋长古公亶父死后,子姬季历嗣位,自殷邑迁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六迁)。周部落酋长姬季历赴朝歌晋见,殷二十八任帝子武乙赠土地30里、玉10壳、马8匹。前1191,殷政府封周部落酋长姬季历为西伯。

公元前1184,殷政府杀姬季历,子姬昌嗣位。《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公元前1113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太[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之戎,周师大败。太[文]丁四年,周人伐无余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太[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太[文]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周文王继位后,为商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羑里,后来获赦释放,纣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于是伐犬戎、密须。在季历与文王征伐的诸戎中,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既称“西落”,当在周原以西汧陇地区及其以西,大概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一次战争被俘获“十二翟王”,可见鬼戎部落之众,“十二翟王”即十二位鬼戎部落酋长。“翟”以同音与“狄”相通假,本非族称,是周人及诸夏加给鬼戎的蔑称,与“戎”具“兵”、“凶”之义引申加之于各敌对部落相同。王国维先生说:“《经》、《传》所记,自幽王以后至春秋隐、桓之间,但有戎号,庄、闵以后,乃有狄号。”又说:“狄者,远也……《书》称‘狄矣西土之人’,《诗》称‘舍尔介狄’,皆谓远也。乃引申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凡种族之本居远方而驱除者,亦谓之狄。”所谓“翟王”,即远方当驱除之王。

阅读梁国秘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huanxiang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梁国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