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乔瑞达再次来到小飞棍探测办公室,看到的是一群,顶着黑眼圈,眼睛充满红血丝,皮肤苍白,头发乱糟糟的研究员。很显然,昨晚这帮人集体加班了,一直坚持到现在还没有睡。对于这帮勤奋的员工,乔瑞达也不好责备什么,只好说了一句下不为例,就凑到一台电脑上,查看起了一号探测器的飞行状态。
经过两天的飞行,此时的一号探测器距离小飞棍已经不足500公里,撞击计划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几个调姿发动机和两个主发动机,在智能程序的控制下,有序开启关闭,调节着一号探测器的飞行速度和飞行方向,力求接近小飞棍,最好迎面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小飞棍的近距离照片和探测数据。此时一号探测器距离地球超过了一亿公里,信号传输的延迟超过了五分钟。由于信号传输延迟太高,传输速度太慢,地面控制中心除了制定一些新任务,已经很难进行精细操作了,整个撞击过程,只能靠着探测器上安装的智能程序进行调节控制。
十分钟后,一号探测器距离小飞棍只剩100公里,在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的视野中,两者已经完全重合。一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最后的轨道修正,两个飞行物的飞行速度都非常快超过了第三宇宙速度,其中的小飞棍在飞行的同时还在做翻滚运动,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撞击难度。五分钟后,一号探测器擦着小飞棍的边缘飞了过去,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仅仅只有两公里多一些。但就是这两公里,成为了无法逾越的天堑,所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就是如此。由于无线信号传输延迟,地球上的乔瑞达等人,直到六分钟后,才收到撞击计划执行失败,一号探测器和小飞棍擦肩而过的消息。一时间,办公室内,叹息声四起。
“哎呀,真是太可惜了,就差两千米,就没撞上!”
“我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上亿公里外,控制一个小小的探测器,去撞击翻滚中的小行星,想想就困难重重。这好比八百公里外,一枪打灭点燃的香头,难度实在太大了。”
“已经很不错了,两个飞行器的最近距离,只有2.3公里,擦肩而过那一刻拍下来的照片,已经传输了回来。这可是宽幅相机,拍回来的高清大图,从中可以分析出不少小飞棍的信息。”
“理论上来说,一号探测器和小飞棍,沿着现在的轨道飞行下去,绕过太阳之后,应该还有一个距离比较近的交叉点才对。不知道能不能调整一下一号探测器的轨道,在第二次交叉的时候,进行撞击?”
“经过这一番折腾,一号探测器的燃料已经所剩无几,再想进行机动变轨,进行第二次撞击,基本不可能了。”
“那就只能等几天,待二号探测器和小飞棍接近之后,执行第二次撞击任务了。”
“把两者距离最近的时候,拍摄的照片调出来,我看一下。”
这最后一条命令,是乔瑞达下达的,坐在附近的一位研究员不敢怠慢,马上打开公共服务器上的回传照片文件夹,找到一张最新日期的照片,在本地打开。这是一张分辨率达到15360*8640的标准16k照片,曝光充分,细节清楚。照片主体自然是小飞棍流浪行星,它呈现出一个长条雪茄形状,头部尖细,尾部圆滑。两台庞大的人造发动机就安装在小飞棍尾部,喇叭口部分喷出的蓝色尾炎,清晰可见。对照片的局部进行放大,还能看到一些疑似人造设备的东西,分布在小飞棍的中部和头部,形状大小皆不一样,数量足有上百个。乔瑞达猜测,这些人造物,很可能是某种探测器或者信号传输装置。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又有几十张照片陆续传输回来,这些照片都是一号探测器,最接近小飞棍的时候,用高清相机、红外相机、或者望远镜拍摄下来的。将这些照片,仔细分析一遍,就能获得许多小飞棍的详尽资料。当然这些就是水磨功夫了,乔瑞达这个当老板的,时间珍贵,业务繁忙,就没必要亲自参与其中了。
乔瑞达最后看了照片一眼,打开系统面板,将这张小飞棍的全景照片,拍摄下来,存储到相册之中。他拍了拍手,吸引现场所有人目光之后,说道:“好了,为了这次的撞击计划,你们中大部分人二十几个小时,没有合眼了。现在尘埃落定,都回去休息吧。至于照片分析,数据处理,等到明天再做也不迟。”
说罢,乔瑞达当先离开了办公室,前往空天机场,见证奔月号空天飞机,第一次载人试飞。乔瑞达到的比较早,奔月号开天飞机,已经从机库中拉了出来,航天员还没有来。十几名地勤人员,正围着奔月号,进行最后一遍检查,以做到万无一失。
上午十一点钟,来自瑞达航天的两名航天员和来自国家航天员大队的三名航天员,穿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一手拿着头盔,走了过来。此次载人试飞任务的机长范子超,走在最前面,绕着空天飞机转一圈,目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才和地勤人员进行了空天飞机的交接,在检测报告上签上了他的名字,而后招呼几名航天员登机。
五名航天员,沿着登机舷梯,依次登上空天飞机,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上去,系好安全带,连接好航天服和座位之间的管路,戴上头盔,为起飞做好了准备。地勤人员撤去舷梯,将空天飞机周围的所有东西,包括人员,全部清理一空。
在空天飞机起飞之前,乔瑞达打开系统面板,给奔月号拍了一张照片,启动解析技能,显示空天飞机整体全绿,不存在任何问题。看来这帮地勤人员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做的非常不错。
十一点十五分,一切准备就绪,范子超打开话筒,向飞控中心申请起飞,得到批准之后,按照流程接通电源,打开空天飞机底部的三台反重力引擎,逐步加大推力。庞大的奔月号空天飞机,轻飘飘的就飞了起来,直到千米高空,而后尾部两台反重力引擎开启,功率全开,推动奔月号,逐步加快速度,越飞越高,越飞越快,最终消失在云层之中。
看完起飞现场,乔瑞达又来到飞控中心,通过奔月号的回传图像,看着它飞上太空,在近地轨道转了两圈,而后和商业空间站对接。看到这里,飞控中心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奔月号载人测试,进行到这里,已经成功了大半,剩下的就是在轨熬时间,测试维生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再脱离商业空间站,再入大气层,返回瑞达航天城。
乔瑞达跟着鼓了几下掌,而后转身离开飞控中心,前往职工食堂吃饭。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现在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钟,再不去吃午饭,就要错过饭点了。
吃过午饭之后,乔瑞达回到一号别墅,一屁股坐到客厅沙发上,熟练的煮水泡茶,一杯热茶下肚,浑身舒坦。一连喝下半壶清茶,解决了口渴问题,乔瑞达靠在沙发靠背上,微闭双目,意识沉入次元空间。
打开系统面板,调出上午拍摄的小飞棍照片,进行复制。下一刻,一个雪茄状,大约长400米,宽40米,颜色偏红的小行星出现在次元空间内。整体看上去,和普通岩石无异,内部含有一些铁元素,这也是它颜色偏红的原因。但是一旦拉近视角,你就可以看到在其尖细的一端,存在着好几处机械切削留下的痕迹,切面光滑平整,没有任何毛刺,也不知使用了何种切削工具。在小飞棍尾部安装有两台二十多米长的巨大发动机,其头部和小飞棍的岩石外壳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尾部呈现喇叭口形状。由于是复制产品,并没有继承发动机的开机状态,是以尾喷口那里,并没有尾炎喷出。比较神奇的时候,这个发动机的颜色材质,竟然和岩石外壳一摸一样,至少目测情况是这样。至于实际情况如何,就需要乔瑞达去深度解析了。
乔瑞达打开系统面板,开启解析技能,目标正是面前这颗小飞棍流浪小行星。下一刻,大量图片图纸技术资料,形成洪流,一股脑的塞进大脑,乔瑞达那颗久经考验、多次强化的大脑,竟然有轻微的发热现象,由此可见,这些资料数据的庞大。直到十分钟后,资料传输完毕,乔瑞达又闭目休息了十分钟,这才开始浏览脑海中多出来的这些资料。
这颗流浪小行星,诞生于45亿年前,这很正常,太阳系内存在的一些古老陨石,形成年代同样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之初,有着几十亿年的历史。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小飞棍被人为改造的时间,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远远比先前推测的几千到一万年前要短的多。这一点从发动机和其它人造零部件的生产年代,可以看出来。
“从其它星系,飞到太阳系,竟然只用了一千年时间,看来改造小飞棍的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比预想中的还要更先进。”
再有小飞棍的内部被完全掏空了,只剩一个薄薄的外壳,不过在掏出来的空间内,填充了一些纯度非常高的铁块。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铁块的形成年代还不一样,从几百年到几十年不等。
继续看下去,那两台巨大的发动机和其它仪器设备的外壳,竟然不是金属材质,而是一种类似岩石的材质,很可能是从小飞棍上,原地取材加工出来的。难怪看起来,材质怎么那么像前面的岩石外壳,原来真是用石头打造的,真是宇宙广袤,什么都有。用石头打造的发动机,可以持续工作上千年时间,不出任何故障,这技术,简直可怕。
材质问题有了答案,那发动机连续工作上千年,燃料或者能源从哪里来呢。继续看下去,终于找到了燃料来源,这竟然是一台重聚变发动机,它的燃料就是石头,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一系列的重核聚变,最终产物是铁元素。
难怪小飞棍除了一个岩石外壳,里面都被掏空了,原来那些石头都被两台发动机在上千年的长途跋涉过程中烧掉了。那些填充的铁块也有了来源,正是石头重核聚变的产物,这也解释了铁块形成年代不一的原因。记得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进入茫茫宇宙流浪的,就是重聚变发动机。本以为这种重聚变发动机,只是小说作者的杜撰,没成想外星人真的把它做了出来。只是这两台重聚变发动机,与电影中山脉般庞大的行星发动机相比,体积小了太多。但是其科技含量,却一点也不小,有这些资料做参考,结合地球科技,复刻一款同样烧石头的重聚变发动机出来,难度不大。这种重聚变发动机的推力,可比反重力引擎大多了,应用的还是核聚变技术,消耗的燃料非常少,取材非常方便,是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理想发动机之一。
看到这里,脑海中新增的资料,刚刚过半,剩下的资料,除了少部分讲解了几种探测器传感器的加工制作方法,剩余部分,全部说的一种技术,那就是量子通讯。当然这个量子通讯,和目前地球上一些国家研究的量子加密通信不是一个概念。量子加密通信只能用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原理加密,传输速度并不能突破光速。而小飞棍上搭载的通讯设备,应用的却是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原理,实现的真正可以突破光速,再远距离也可以实现信息同步传输的量子通讯技术。
阅读无限复制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huanxi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