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复制」

第596章 来自远方的消息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一个月的蜜月假期结束,乔瑞达将杜青青送回了北大,顺便去导师面前露了个脸,“老师,你找我有什么事儿?”

王院士拉开抽屉,将一份文件拿出来,放到乔瑞达的面前,说道:“你小子,终于舍得来学校了。来把这份直博申请书签了,再准备一篇分量足够的论文,做为毕业论文,剩下的就准备明年答辩拿博士毕业证吧。”

看着面前这份直博申请书,乔瑞达有些摸不着头脑,“呃,老师,我记得我现在还只是一个读研二的学生吧,就算提前毕业,也只能拿硕士文凭,什么时候变成博士了?”

“你这家伙集成电路相关的顶刊论文发了有好几篇了吧,跨专业去搞可控核聚变,随随便便就把聚变发电站搞了出来,聚变相关的论文也发了好几十篇,发完《自然》发《科学》,全部是第一作者。就你这成就,当个院士都绰绰有余了,结果你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在读研究生,这让那些一篇顶刊论文都没发过的专家教授情何以堪。学校经过综合考量,决定让你提前毕业,并直接颁发博士学位。”

聚变实验堆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并网发电之后,参加聚变实验堆研发、建设、和调试的那帮研究员,终于有了清闲时间,整理这段时间的收获,先后发表了上百篇论文。除了最核心的一些技术做了保密处理,其它相关技术,申请专利之后,基本上都写成论文发了出来。由于这些论文,观点新颖,数据充足,涉及到热点领域可控核聚变,又有成绩支撑,可谓干货满满,绝大部分发表在了国内外的顶级期刊上。由于整个聚变实验堆都是乔瑞达提出的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很多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也是乔瑞达带头研发出来的,因此这些发表出来的论文,绝大部分通讯作者都是写的乔瑞达的名字,50%以上第一作者,同样是他的名字,到了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才有所不同。

“原来如此,我就说我研究生读的好好的,干嘛要提前毕业,原来是我的成就太大,发的论文太多,让某些名不副实的专家教授,坐不住了,这才有了这么一出。好吧,我接受学校的安排,明年毕业是吧,我会准备好毕业论文的。”说着,乔瑞达拿起桌子上的签字笔,在那份直播申请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你这么理解也没错,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的学术水平,确实达到了博士这一等级,给你发一个博士学位证,也是实至名归。对了,还有一件事要跟你说一下,学校把你的可控核聚变发电项目,报了上去。如果不出意外,明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你一个名额。另外明年的院士增选,我想找一些老朋友,一起将你推荐上去。”

“呃,老师,据我所知,获得中科院或者工程院院士头衔的,最年轻的也有45岁了。我还这么年轻,就去评选院士,这不太合适吧?”凭借可控核聚变项目,乔瑞达获得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算是实至名归。但是刚刚博士毕业,就马上当选院士,这就有些太夸张了。更何况乔瑞达今年刚刚24周岁,到明年也不过25周岁,25岁的院士,谁见过。

王院士拍了拍桌子,霸气的回复道:“评选院士看的是学术水平,看的是研发成果,而不是看谁的资历高,谁的年龄大。就凭借你发表的那些论文,取得的众多成就,给一个院士头衔完全合情合理。再说了,谁也没有规定,年轻人就不能参加院士评选,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行了,这件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如果你实在觉得才不配位,就趁着这段时间,多搞一些项目,多发一些论文,用实力一路碾压过去,让那些评选委员会的人无话可说。”

“好吧,多谢老师厚爱,我会继续努力的!”王院士都拍桌子了,乔瑞达只得从善如流,任凭他老人家去折腾了。

晚上,回到四合院,乔瑞达把白天跟王院士的对话,和杜青青说了一下。杜青青立马瞪大眼睛,惊呼道:“如此说来,你很快就能成为院士啦,工程院还是科学院?啧啧啧,二十多岁的院士,这怕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了吧,我老公真是厉害!”

“我导师是科学院院士,他给我推荐加入的,应该也是科学院吧。不过老师能做到的,也只是找几个院士朋友,共同向上推荐而已,能不能入选,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乔瑞达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科学院和工程院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影响力上各有特色,不过前者的入选难度明显要高于后者。科学院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致力于推动科技发展,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而工程院则专注于工程技术研究,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可控核聚变项目是一个涉及学科众多,横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施两个领域的综合工程,乔瑞达入选科学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都站得住脚。

“你连反重力引擎、空天飞机、可控核聚变都搞出来了,一个院士头衔,还不是手到擒来。哈哈,一想到,明年我就是院士夫人了,我就特别开心。不行,我要定一桌大餐,好好庆祝一下!”

杜青青立马打开外卖软件,定了一桌皇冠假日酒店的高级套餐,和两瓶红酒,为乔瑞达提前庆祝,随随便便就花去了两万块钱。如果是普通家庭,娶了杜青青这样的败家老婆,早晚被她吃垮掉,但是到了乔瑞达这个全国首富这里,连眉头都不带皱的,两三万而已,分分钟就赚回来,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

乔瑞达在京城待了三天时间,处理了一下公司事务,就开着飞行汽车,迫不及待的返回了瑞达航天城。一号小飞棍探测飞船,经过几个月的太空飞行,历经多次中途轨道修正,终于接近了外星系来客小飞棍流浪行星,并传回了大量照片和探测数据。一众研究员在分析这些回传照片的时候,在小飞棍上,发现了明显的人为切削印记,甚至发现了疑似推进器的东西,这才急吼吼的给乔瑞达打电话,叫他回去,商讨应对方案。

乔瑞达开着飞行汽车,上午从京城出发,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瑞达航天城。这还是受限于京城的禁飞区域,飞行汽车在地面上跑了几十公里的结果,否则时间还能缩短一些。事实证明,这天上飞的,确实比地上跑的快多了。

乔瑞达将飞行汽车,直接开到了瑞达航天城上空,降落到了小飞棍探测办公室的外面。飞行汽车刚刚停好,乔瑞达就推开车门,迫不及待的走进办公室,对着里面正在忙碌的研究员,开口询问道:“一号小飞棍探测飞船传回来的照片呢,马上给我看一下。”

“乔总,照片在这里,一共35张,探测飞船距离地球实在太远了,数据回传速度有些慢,照片的体积又有些大,还有不少照片正在排队回传中。”一位工作人员操作电脑,打开一个存储照片的文件夹,并站起来让出了座位。

乔瑞达立马坐到了电脑前,操作鼠标,打开第一张图片,这是一张小飞棍的全景图,这颗流浪小行星,形状类似雪茄,外表材质是灰色岩石。在一些突出的部分,可以看出明显人为加工痕迹,似乎一些太大的突起部分,被整齐去掉了,切面光滑平整,不像是自然形成的。

打开第二张照片,这同样是一张全景图,不过是小飞棍另一面的。这就说明小飞棍在向前飞行的时候,还存在翻滚现象,可以让一个探测器拍摄到全方位的照片。在这张照片里,出现了两个疑似人造推进器的装置,头部深入到小行星内部,尾部有着巨大的尾喷口。乔瑞达尝试对推进器部分,进行局部放大,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满屏尽是马赛克。

“这是怎么回事,小飞棍探测飞船,搭载的照相机,不是16k高清的吗,怎么拍出来的照片如此模糊,一放大全是马赛克?”

“是这样的乔总,现在探测飞船只是接近目标而已,距离小飞棍小行星还有上万公里呢,只能使用飞船上搭载的天文望远镜进行拍摄。光线太暗,距离太远,拍出来的照片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乔总,你可以看一下第五张照片,这一张是红外相机拍摄的,在疑似发动机的部分,温度明显比其它区域高很多。所以我们怀疑,这两台发动机,依旧在工作,只是提供的推力,不是很高罢了。”一位研究员回复道。

乔瑞达依言打开第五张照片,果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小飞棍小行星的主体部分,在这张照片上,只有一个淡淡的轮廓,这表明小行星的主体温度和周围的宇宙空间温度差不多,都在绝对零度附近。而疑似发动机的部位,像是两个小太阳那样明亮,上面标注的温度,达到了2000多。如此高的温度,只有正在工作中的太空发动机才能做到。当然这张照片,同样非常的模糊,想要观察局部细节,很难做到。

“难怪小飞棍的飞行速度时快时慢,飞行轨道也不稳定,原来是小飞棍在翻滚前进,还有两个太空发动机在持续工作。从小飞棍飞行轨迹来看,这颗流浪行星,很可能来自太阳系之外,其进入太阳系,至少有几千上万年了,这两个发动机竟然还在正常工作,太不可思议了。”

乔瑞达又翻看了一遍剩下的照片,全部是小飞棍,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部位的照片,画面同样模糊不清,参考意义不大。

“进行过光谱探测吗,这颗小行星是什么材质?”

“光谱探测先后进行了三次,从结果分析这颗流浪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少量水冰,含有部分铁、镍、钴等金属元素。”

“那两个疑似发动机的部位呢,是什么材质?”

“光谱分析显示,这两个部分和小行星主体一样,同样是硅酸盐材质,这也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两个东西是不是人造物的原因。”

“探测飞船现在距离小飞棍还有多远,什么时候能拍到清晰照片传回来?”乔瑞达关闭最后一张照片,开口询问道。

“探测飞船现在的飞行速度是27km/s,而小飞棍的飞行速度,平均在75km/s左右,两者运行轨道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如果探测飞船的飞行轨道不变,两者大概在两天之后擦肩而过,最近距离在150公里左右,到时候就可以近距离拍摄到非常清晰的照片。”

乔瑞达沉吟一下,开口询问道:“150公里,还是有些远,就不能调整探测飞船的飞行速度和飞行方向,和小飞棍同步伴飞吗,只有这样才能近距离拍照探测,获得大量一手数据。”

工作人员摇摇头说道:“两者之间的飞行速度差距太大,飞行方向也不一致。飞船剩余的燃料还不到三分之一,就算全部烧掉,也完成不了轨道调整任务。”

“那能不能调整探测飞船的飞行轨道,直接朝小飞棍撞上去呢,这样咱们也能赶在撞击发生之前,收获一批近距离探测数据。”

一位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回答了乔瑞达这个问题,“这个应该可以尝试一下,不过小飞棍有动力存在,飞行轨迹一直在无规律变化,而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想要控制探测飞船,正好撞上小飞棍,怕是不容易。更何况现在探测飞船距离地球实在太远了,指令传输存在很大延迟,飞行轨道调整,只能依靠船载智能程序,自主调节,灵活性和准确性很差。不确定性太多,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阅读无限复制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huanxiang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无限复制